2022「打開台北│Open House Taipei」重啟連結

11/12-13 限時48小時串聯台北逾百風格建築空間

全球性建築盛事「Open House」以限時打開城市中的建築空間,讓民眾透過導覽和體驗深入認識城市與建築發展而聞名;2022年「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將於11月12日至13日再度登場,2022活動主題「社交台北」, 以「人們如何形塑空間,空間如何連結人們」視角切入,發掘人們於城市中建構的空間領域,累積成豐富的日常景觀,並藉由對空間的好奇心產生連結,交流成長、創造話題,誕生友誼,開展社交的想像與可能性。

今年預計開放的空間包含:圓山坑道、晶華酒店總統套房、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未來視覺實驗室、台北捷運北投機廠-車輛維修廠、嬰童織品集粹藝廊、北投文物館、臺北大數據中心等極具特色的城市秘境。打開台北邀請大家探訪這些共有空間,同時也解密鮮為人知的神秘場所。打開、造訪、觀察、分享、玩耍與持續對話,重新審視台北的環境與樣貌,在打開的路途上,感受並重新發現聯繫人際網絡的「社交台北」。

        

圖說:圓山坑道是台北首次打開具軍事民防色彩的坑道,邀你入坑穿越時光探索古今往來。

        

圖說: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未來視覺實驗室,透過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統合藝術。

        

圖說:台北捷運北投機廠-車輛維修廠,限時開放近距離觀察有機城市的幕後推手。

雙北逾百個選點,一期一會觀展3大重點

疫情席捲的兩年,人與人的社交距離被拉長、拉遠,雖然距離改變、但社交的初衷不變,2022年打開台北與雙北地區百大建築場域向民眾發出邀請函,暖一盞茶、斟一杯酒,風格建築空間等著說故事給你聽。超過100個選點中,主辦單位也整理觀展三大重點:

重點1 五感全開沉浸體驗Social Taipei

11/5-6 Shall we dance?打開台北x國家兩廳院 35 周年限定活動

2022年是兩廳院和打開台北合作的第三年,適逢兩廳院 35 周年,為契合活動主題「社交台北」,兩廳院策劃以劇場作為一個重要的社交場合,於11月5日至6日打造三場別具特色的劇場社交力活動。

導覽部份除了語音、專人導覽活動外,特別邀請嚎哮排演將過去劇場社交方式融合導覽與自身的故事來讓大家更認識劇場;另一場邀請 KOL 我是江老師x Eric 從如何用音樂來跟眾人社交角度切入導覽活動,分享如何用音樂跨越國界、語言,跟不同演奏名家們一秒變朋友,現場也將帶來精采鋼琴演奏片段;邀請視障舞者、曾主持過旅遊節目《勝利催落去》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的林信廷擔任無障礙導覽員,帶領大家實際觸摸兩廳院建築模型以及觸覺導覽圖冊,用不同的方式來認識兩廳院;以及劇場達人李萬章(工務暨安全部機電組組長),以資深的場館經歷,實際深入戲劇院的各個樓層密道,帶著各位感受屋頂空調裝置的奧秘以及兩廳院夜間照明的魔幻時光。

重頭戲「探戈藝文沙龍」則是由劉心岳(Tanguísimo 探戈藝文沙龍 藝術總監)以及愛樂電台資深古典樂主播暨探戈教師王琦帶領,介紹國際社交舞與探戈基本舞步教學,特邀吳詠隆探戈四重奏於戲劇院大廳舉辦 Live Band 探戈舞會,讓觀眾體驗探戈劇場與社交文化迷人魅力。詳細活動資訊與報名方式,請見「打開台北 | Open House Taipei」官方網站。

        

圖說:打開台北x國家兩廳院35周年限定活動,11/5-6邀請民眾用探戈體驗劇場社交力

找話題?打開創作者的後台

你是聊天句點王嗎?那麼一定不能錯過打開台北活動,今年打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空總FVL/聲響實驗室、臺北表演藝術中心-11樓排練場、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徜徉在充沛的創作能量空間,感受科技、藝文共樂,下一次打開話匣子,分享幕後創作的感動故事。

        

圖說:北流身兼各式展演、文化紀錄與產業發展等使命,為複合式音樂園區。

找品味?老屋再生已上線

時間的推移讓空間變老屋,歲月的痕跡遺留在空間的磚瓦門窗上.而餐飲文化則是老屋的活化劑,為空間注入新靈魂、創造相聚交流的機會,吸引形形色色的人到訪,體驗色香味俱全的老屋空間:川端藝會所(廈川玖肆)、CEO1950總裁藝文空間、稻舍食館(迪化店)。

        

圖說:座落廈門街的「廈川玖肆」,前身為建於日治時期的「舊廈門街派出所」,營運團隊結合工藝創作者翻轉老屋,成為餐廳、藝文空間。

重點2 建築空間的幕後推手

對於城市建築感到好奇的民眾,千萬別錯過神秘感不亞於限時解密空間的建築師事務所;關於空間如何規劃與佈局,風格如何營造與定義,建築師們將打開飽含創作能量的事務所,讓參觀者進一步讀懂建築師描繪的空間語彙,從娛樂、公共議題、教育、醫療,他們將成為你無話不談的好友。此系列打開的空間包含:JJP潘冀聯合建築師、張樞建築師事務所、景雅琦建築師事務所、Q-LAB建築師事務所、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太研設計的裏山招待所、IMO建築暨設計事務所、柏成設計。

        

圖說:隱身在東門鬧區的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成為城市綠建築地標,協助培育跨領域人才。

        

圖說:北投中心新村為全台唯一的溫泉軍醫眷村,擁有眷村溫泉公共浴室,建築類型集合日移眷舍、婦聯會興建與軍眷自建眷舍。

重點3 有機城市中的無聲後盾

你是否觀察過,一座城市的運轉由哪些無聲後盾組成?日以繼夜是他們的生活寫照,這群後盾有:圓山坑道、臺北大數據中心、北投機廠、內湖垃圾焚化廠、臺北廣播電臺、臺大癌醫中心等,默默成為城市日常的必要存在,今年秋天不當邊緣人,加入社交台北活動。其中,圓山坑道是台北首次打開具軍事民防色彩的坑道,中華電信也將協助於活動日裝設基地台,邀請民眾「入坑」一同細嚼空間的古今往來。打開台北希冀透過導覽體驗帶領民眾領略鮮少有人踏足的空間,在交流探索中了解全民皆是有機城市的一部分,此時無聲勝有聲,開啟民眾和城市之間,名為共好的對話。

        

圖說:臺大癌醫中心在整體建築設計中大量融入自然元素,期望病友於翠微街等候時能舒緩緊張情緒。

種子導覽培訓-insider與空間從萍水相逢到穩定交往

打開台北今年新開展的「種子導覽培訓計畫」,於圓山坑道、松山文創園區、政大公企中心、臺大癌醫中心、廣慈社會住宅,這五個具公共性的空間中,以導覽種子人員的熱忱與知識為鑰匙,為觀者打開空間潛藏的深度故事,讓民眾在以不同視角深入了解空間的同時,也能與導覽者、同行觀眾產生新的連結與交流。

而松山文創園區作為臺北市的原創基地,是民眾相較熟悉的空間,今年打造「松菸匯SONGYAN HUB」以創新嶄新面貌與大眾相見,並於打開台北活動期間首度開放全新的「松山文創園區服務中心」、「辦公廳舍創意空間」及「RE:松菸匯常設展」,新舊融合的氛圍,是探訪旅程中不能錯過的亮點!

今年也增加了種子導覽為空間說故事,超過30小時的培訓計畫,由共同主辦單位銘傳大學提供培訓場地、學生志工與人脈支援;主視覺亦由銘傳大學設計學院提供動態視覺設計,傳達在走訪建築過程中互動、跳躍、穿梭的流動感,並委由去年為打開台北進行VR與360影片的銘傳VR整合研究中心,今年協助打開線上虛擬實境美術館,整理Open House倫敦總部所提供的五十幾個城市近期參與的照片,並在線上虛擬實境美術館展示來自Open House Worldwide 全球代表性城市的建築攝影作品,讓民眾在虛擬美術館中一覽全球指標性的打開建築空間。

        

圖說:2022年打開台北活動主視覺由銘傳大學設計學院提供動態設計,敘述在走訪建築過程中互動、跳躍、穿梭的流動感。

打開台北活動時間

2022.11.12 - 2022.11.13 打開台北
2022.11.05 - 2022.11.06 國家兩廳院 率先登場

  • 各場地開放時間與活動:請見「打開台北 | Open House Taipei」官方網站與FB粉絲專頁
  • 活動報名方式:現場排隊|線上預約 10/12 12:00 預約場次分階段開放報名

打開台北 | Open House Taipei

官方網站:www.opentaipei.org
官方Instagram:@openhousetaipei
官方Facebook:打開台北

主辦單位|Open House Taipei

共同舉辦|銘傳大學
協辦單位|臺北市政府
補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贊助單位|洋基工程、中華電信、晶華酒店
支持夥伴|松山文創園區、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灣設計研究院、 JJP潘冀聯合建築師、連雲建築、達文西咖啡、傳茂國際、 Part of the Open House Worldwide Family

媒體聯絡人

劉佳雯 0921-707-187
林育綺 0921-888-069
徐千捷 0928-927-668
contact@opentaipei.org

十三組選點指南 傾聽城市說故事、拓展你的社交圈

主辦單位歸納13組選點指南,提供給各種族群的民眾參考:

特殊場域,限時解密

日常難以親近的場域,一年一度的難得機會打開台北驚喜開箱,藏身在民眾的生活圈之外,只有特殊身份或相關人士能夠進入。從俯瞰城市的君悅酒店停機坪,到埋藏地底的圓山坑道,把握機會一睹風采,解密神秘特殊空間!

Open:晶華酒店總統套房、圓山坑道、君悅酒店秘境停機坪、臺博鐵道部戰時指揮中心、Staff Only Club。

展館奇遇記

台北林立眾多博物館、展覽廳與表演空間,為城市展出多樣的色彩,創造不同故事的交互關係。看似開放的展館中,想和你聊的不只是過去,將打開隱藏空間,或支撐空間的營運,或醞釀精彩的展演,讓我們將相遇的緣分延續下去。

Open:國家兩廳院、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屋頂花園/城市之環、北投文物館、台北當代藝術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雲門劇場、忠泰美術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MUVIE CINEMAS、樹火紀念紙博物館、TAO ART SPACE。

建築師與他們的寶貝

建築不只是吞納人群的水泥盒子,每棟建築都是別出心裁的藝術品,更是建築師們投注心血的珍愛寶貝。一起來了解建築從設計到完工歷經哪些過程、寄託了什麼樣的創作概念吧!打開台北公開知名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工作室的日常。

Open:柏成設計、IMO建築暨設計事務所、張樞建築師事務所、十彥建築師事務所、Q-LAB建築師事務所、景雅琦建築師事務所、JJP潘冀聯合建築師。

創作者的神祕後台

城市中有一群人,致力將各種Idea的種子落地生根、抽芽茁壯。創作空間是隱身於都市當中的練習場域、工作空間,從藝術家、設計師、表演者到新創工作者,在此開展新的嘗試、激盪無限可能,將有趣的發想推向實踐。一起來親眼見證靈光細胞是如何生成的。

Open:臺北表演藝術中心-11樓排練場、職初 共享藝術空間、泛設計室內設計研究室、泉場、iF台北設計沙龍、台灣設計聯盟、N24台北方舟、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影子怪物、質物霽畫、溫室WENS、岸汐職人聚落、美國創新中心、Node94、鳳嬌催化室、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空總FVL/聲響實驗室。

老屋再生

耐人尋味的老屋,翻新後又是一段新旅程。有些老屋保留時代的印記,置身其中可遙望當年熱鬧風華;有些老屋浸染歷史氛圍,歷經重要事件與興衰;也有些老屋破舊不堪、沈沒於時光中,在整修、重建後再生,進駐商家與佳餚。

Open:稻舍食館(迪化店)、川端藝會所(廈川玖肆)、金錦町、樂埔町、MAD by Le Kief(愛國東路原台北刑務所官舍)、CEO1950總裁藝文空間、一號糧倉、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文青、大稻埕葉晋發商號、新富町。

回溯時光的浪漫

你想穿越到哪段時光?在台北成為你我熟識的樣子之前,曾歷經數百年的時光沉澱,見證人事代代更迭。隨著都市的現代化,我們周遭依然留有記憶時光的空間,並有人持續講述他們的故事。從日式宿舍到大稻埕街屋,等著你發掘老時光中的浪漫情懷,感受時代氛圍。

Open:北投中心新村、剝皮寮樹屋、西門紅樓小八角樓、松菸匯-松山文創園區服務中心.辦公廳舍創意空間。

晴耕雨讀、漫漫走訪

萬物靜觀皆自得,無論隻身走訪或呼朋友伴都歡迎,來一趟沐浴浸染藝文氣息的探索。建築建構有形的量體,人文創造無形的氛圍。有人群聚合的地方,就有豐厚的藝文生命。從文創園區到閱讀空間,主理人及策展者打造的風格、場域中人們的相遇與互動,交織出給文青的美好時光。

Open:文房。文化閱讀空間、不只是圖書館、遇.場P_L_A_C_E、純純電影音樂咖啡、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松山文創園區營運中心、松菸創作者工廠、西門紅樓暨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

質感美感更要你的好感

質感,來自於人們對生活的用心、對美好的追求。在這座城市中,百工們設計、製造出各式各樣讓人驚嘆的質感好物,寄託對物品滿滿的珍愛、對使用者的用心。從特色收藏、佳茗品味到精緻日用品,來到質感好物的家,體認背後珍貴的「匠人精神」。

Open:巧偶花藝・設計、嬰童織品集粹藝廊、有記名茶、明星電控空間美學體驗場域、貝殼好室、開蘭茶 x 玩味沙龍。

學習無止境

為人生地圖開闢新路徑,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投入喜歡的領域,並收穫各種知識,這就是成長的過程吧!大大小小的成長空間在這座城市中閃閃發光,給人們帶來滿滿的充實跟成就感。

Open:喜習建築教育、臺北市中山堂臺北書院、欣講堂文創基地、台大教務處學習規劃辦公室、坤水晶玻璃工房、政大公企中心

建構美好未來的行動派

城市更好的未來,有賴於一群人持續倡議價值、推廣理念,腳踏實地的在城市中投入行動,讓自己推崇的理念發出影響力的光,他們是這座城市中的行動派。從動物福祉到社區再生,多元關懷倡議空間,值得夢想家們一探究竟。

Open:臺北市婦女館-台北好人家、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香香澡堂、臺北市動物之家中繼園區、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福祉小站、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糖廍文化園區C倉、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e

走進大自然

山環水繞的台北,這次想聊聊關於循環和永續,你不知道的事。卸下繁華都市的身分,在熱鬧馬路旁的公園有著驚喜綠意。如果你願意尋訪林木掩映的水道秘境,就能發現城市中不為人知的綠色基地。

Open:ㄡ皮皮玩廢城堡、觀音山蓄水池、陽明山藍寶石泉。

純屬意外的見面

對居住的認知還侷限在一家一戶的私人住宅嗎?許多共居空間打破私宅形式,已經在台北悄悄生根,就差你open mind。共用場域消除空間的界線,開展生活的交會,促進交流與對話。社宅、生活實驗場,已經準備好拓展你對家與居住的想像。

Open:廣慈社宅北側開放綠帶及社宅公共空間、香蕉同居中-Grin、OrigInn Space 大稻埕、JCA 生活實驗所

都市運作的基底

龐大的都市飛速運轉,承載著數萬人的生活日常,繁雜忙碌卻能順利運行。你每天看的、用的、逛的..可曾對城市運轉的基礎感到好奇?習以為常的便利生活,是由哪些場域支撐的呢?從垃圾焚化廠、醫學中心到政府空間,認識這些幕後場景、解密支撐都市運行的後台。

Open:北投機廠、臺北大數據中心、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內湖垃圾焚化廠、木柵垃圾焚化廠、北投垃圾焚化廠、內湖再生家具展示場、萬華再生家具展示場、磐鈺商務中心、蘭州斯文里公辦都更工作站、臺北廣播電臺:4樓播音室與音樂廳、臺大癌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