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鐵道博物館位於臺北市原臺北機廠,為文化部所屬之國家級博物館,致力保存與展示臺灣鐵道的歷史記憶與產業文化。園區融合修復建築與當代展示設計,呈現臺灣鐵道技術演進、員工生活樣貌及產業發展脈絡。主要展區包含柴電工場、大禮堂、舊技工養成所等歷史建築,並結合互動體驗、典藏修復與教育推廣,讓觀眾以多元方式理解鐵道與社會的連結。

自由參觀

預約參觀

*** 空間導覽
11/29(六) 10:30-11:30、13:00-14:00、15:00-16:00

《鍛冶工場》
鐵冶工場啟用於1935年,為臺北機廠內負責鍛件製造與熱處理的重要單位,主要執行鍛造、試驗及彈簧修製等工作。建築採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具防火、防震與減塵功能,是當時重工業建築的代表之一。工場內以「打鐵」為主,利用高溫軟化金屬後再行壓鑄成形,廣泛應用於高強度機械零件製造。館藏重機具多具歷史價值,其中包括英國Barack Raph Co.於1889年製造之蒸汽鎚,仍可見「RIGBY S PATENT」銘刻。工場設有蒸汽與壓縮空氣輸送系統,以提升能效並避免管線破裂,展現臺灣早期工業技術的精密與智慧。

《防空洞》
日本時代遇到盟軍空襲,員工會躲進車輛檢修坑避難,蓋上木板避免爆風吹散玻璃或木材破片造成死傷,但1945年1月時曾有落彈滾入坑內爆炸,造成8名職工死亡,戰後因應國共內戰對峙,臺鐵運用臺北機廠內空地,修建十數座鋼筋混凝土構造之半地下防空洞,上開通氣孔的弧面或斜面屋頂,可使落彈滾至較遠處而非在屋頂爆炸,後因使用率低陸續遭拆除,僅存1座位於鍛冶工場與原動室之間,往地下挖掘深約兩公尺,設有南北兩座出口,內部避難空間平面呈長方形,約可躲避30人。

本活動以專場、專人導覽方式參觀第一階段開放以外區域:鍛冶工場及防空洞
導覽路線(暫定)|
國家鐵道博物館報到 > 國家鐵道博物館介紹(員工澡堂) > 鍛冶工場 > 防空洞> 鍛冶工廠 > 回至博物館入口處結束行程 
活動名額|每場次限額30名
報到地點|國家鐵道博物館北二門服務中心旁報到(臺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活動須知】
(1) 本活動準時開始,遲到者視同放棄參與本場次活動。
(2) ⁠園區內有鐵軌、碎石等高低不平以及油污濕滑區域,參觀時強烈建議穿著防蚊或輕便服裝,請勿穿拖鞋或涼鞋等無包覆機能之鞋類,以維護自身安全。
(3) ⁠請依個別需要攜帶飲水、防曬、小黑蚊防蚊液等隨身物品,請留意高溫氣候之下適當抗暑與水分攝取。
(4) 本行程請依照指示路線參觀,勿擅自脫隊,勿跨越圍欄,勿進入公告管制或禁止之區域。
(5) 本園區於2015年指定為國定古蹟,受到文資法保護,嚴禁任意觸碰或拿取文物。如有毀損,恐有違反文資法第103條第二款(處三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兩千萬以下罰金)。
(6) 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來參加活動,如自行駕車者,請利用鄰近區域之停車位,本園區不開放停車。
(7) 本園區僅限非商業性質攝(錄)影,禁止婚紗攝影、直播。
(8) 園區內有較多碎石路面等高低不平區域,為考量行走時安全及避免地坪受損,兼顧其他訪賓之拍攝權益,拍攝時禁止使用腳架(含單腳架)、板凳、軌道,自拍棒。
(9) ⁠倘攝(錄)影內容涉及違反公共秩序、善良風俗或有影響本處形象者,本處得要求立即中止活動;影片已上傳影音平臺者,本處保留損害賠償請求權。
(10) ⁠拍攝行為如涉及訪賓或其他第三者相關權益時(例如肖像權、商標權、智慧財產權等),應先自行徵得其同意或授權,並承擔一切法律責任。
(11) 本籌備處保留隨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報名。

【現場預約候補】否

特殊活動

空間名稱

H11|國家鐵道博物館|鍛冶工場及防空洞

區域

信義區

地址

臺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管理單位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