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共有12筆結果。

打開台大|水源校區歷史工作坊

house.html?id=291

我們常常耳聞的水源校區經歷了多次的歷史變化,在日治時期原本四周皆為田地,直到1940年後被充當軍事駐紮地而有了軍事用途。之後於民國時期,隨著國防醫學院在地圖上的出現,「水源地」三個字與與幾座圓形建築也一併在地圖上被發現。如今,水源地成為自來水園區,而當時的國防醫學院則變為水源校區;在水源校區如此碎片式的用途下,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歷史故事?參與本次工作坊,讓我們一同揭開水源校區的神秘面紗!

打開台大|園藝分場工作坊

house.html?id=292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創立於1924年,肇始為日據時期臺北高等農林學校之實習農場,後歷經 「 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場 」 ,於 2002 年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其中農業試驗場的園藝組,位在蟾蜍山下,面積 3.41公頃。 園藝分場設有生態教育園區、試驗田、果樹區、香蕉種原區、觀賞植物標本園、香草植物母本區、展示蔭棚、扦插床、農機停放棚、農資材儲放室與實習加工場,另有30條高畦區,依季節栽培當令蔬果、香草及民俗植物作為蔬果生態教育園區;民國 100 年復建置九間連棟式有風扇、水牆、遮蔭設備之園藝溫室,總面積達 2059 平方公尺,可改善光強度與溫度,其中一間尚可控制光週期與溫度。 園藝分場主要推動園藝作物之引種改良,優良品種蒐集、栽培、繁殖並推廣園產品加工之試驗研究。分場也同時執行蔬果養生的計畫與活動,結合農業生產、生態保育與農業推廣教育,朝向自然永續及休閒農業目標發展,持續發揮示範經營場區之貢獻。

建築師藝廊

house.html?id=293

「建築師藝廊」於2023年10月成立,是一個結合藝廊展示與交流的空間。我們以建築師為核心,定期舉辦一系列與建築相關的分享會,旨在促進設計者、營建業者與建材供應商在ESG框架下的互動與合作。目前的活動涵蓋建築設計、結構規劃、景觀設計、室內設計、房地產、文史研究、BIM、AI等多個領域。我們希望透過參與、交流與反饋,讓更多優秀的設計作品和設計者被看見,並讓更多人感受到城市未來之美!

貓空纜車|貓空站儲車區

house.html?id=294

貓空纜車儲車區位於貓空站,是供纜車車廂停放之儲車空間,週日晚上營運結束的時候,纜車車廂會被收進儲車區,以便週一維修日進行檢修清潔及維護保養。目前儲車區規劃為校外教學場地,展示纜車相關設備及換纜介紹,中小學班級申請校外教學,即可一窺平常不對外開放的儲車區。此外,儲車區也會不定時舉辦活動,如跨年派對及音樂會等,讓參加民眾有不一樣的體驗。

裏山

house.html?id=295

一間藏在山裏的古物植栽專門店,二代沈映仁為了想改變原來的銷售方式,在陽明山的半山腰做了一個實驗性的展示中心,不僅結合咖啡廳以及吳書原、陳元慶兩位景觀造園設計師的作品外,另還有一個特別的小植物溫室,收集了異國的塊根植物和多肉植物,共同演繹裏山美學。

雲門劇場

house.html?id=296

位於淡水高爾夫球場與滬尾砲台之間的雲門劇場,遠眺觀音山與淡水河出海口,淡綠玻璃帷幕的建築映照周遭高樹,融入恬靜的綠色地景。 2008年2月11日,雲門租賃16年,位於八里烏山頭的鐵皮屋排練場意外火災,多年心血付之一炬,全國關注。2009年4月,雲門基金會通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與台北縣(今新北市)政府簽訂合約,由雲門自行籌募經費,在1.5公頃的中央廣播電台舊址上興建雲門劇場,營運40年,如表現優異,得續約10年。營運期結束後,雲門劇場無償移轉新北市政府。 雲門董事會展開募款,截至2013年年底,總計4,155筆國內外民間捐款,成就了雲門劇場的興建。雲門劇場於2015年4月24日開幕演出,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捐款建造的劇院,也是華人世界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創意園地。 雲門劇場 建築群 包括一個400多席的劇場,兩個小劇場,可容千人的戶外綠地,以及辦公室和劇場專業空間。這是雲門基金會與舞團創作工作的場域,由此出發,巡演台灣邁向世界。這也是一個匯聚國內外藝術家創作、演出、跨界交流的平台;並透過藝文推廣活動,豐富社區文化生活,成為全民共享的綠色園區。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洋館、和館

house.html?id=297

坐落於台北城南的「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是孫運璿先生任行政院長時的宅邸改建而成,於2014年11月正式開放參觀。 紀念館占地約866坪,其中,150坪的西式與日式古蹟建物,重現台灣經濟發展之風華、孫運璿一生走過的足跡。洋館二樓設有特展空間,不定期舉辦各式展覽。 新建完成的空間,可休憩、可研究、可參觀、可活動,各式演講、表演、課程,都在此輪番演繹科技與藝術、人文、生活的精采結合。

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house.html?id=298

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創設於1995年,由潘一如及林琪能二位設計師致力促進國內景觀設計與人為建築空間、大地自然環境做深入的了解與對話,創造出優質美學的景觀環境創作。 環藝公司二十餘年來著力於景觀設計之業務,皆以「建築環境、都市設計、生態基盤、景觀美學」四大設計主軸,從大尺度的都市空間至小尺度的人體工學,徹底貫徹整合性的專業成果,經營理念則是以「小而精、精而專」的設計性導向為專業設計公司文化的主軸。

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

house.html?id=299

「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係源自於大直北安段公辦都更案捐贈公益設施空間,為本府公辦都更1.0指標案例,亦是由政府主導都市更新、民間協力參與投資的創新模式典範。本空間主在以傳遞都市更新知能、推廣都市再生為主,期待與市民有更密切的交流、共享,係全國首創以推廣都市再生概念為主題的館舍。

樂埔町

house.html?id=300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於今年4月上映,劇中提到有個「山中餐廳」,其漂亮又十足有懷舊氛圍的日式老宅環境,引起戲迷們討論,後證實該餐廳實際地點非在山上,而是大安區杭州南路上的「樂埔町Leputing」。 樂埔町被譽為台北最美的老屋餐廳,前⾝為錦町⽇式宿舍,約於1930年代由殖產局鑛務課職員發起的「錦町住宅信用利用組合」為開發營造單位興建,型制與高等官第三種宿舍相仿。 本建築位於日治時期錦町街區,建築保留原有形貌及部分建材,可反映日治時期錦町區域之脈絡及常民生活及反映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透過推動《產業組合法》,獎勵民間自辦住宅興建,組織「住宅信構利組合」的歷史脈絡。 建築外部日式庭園2座石燈籠為原物,建築外觀有做工精緻之屋瓦、門窗、基礎、屋架及室內地坪等,保存日治時期之工法及部分原材料。 建築外觀為一層木構造斜屋頂建物,黑瓦屋面,入口處延伸「車寄」雨庇,側面為木質雨淋板外牆身,沿庭院設有緣側。立面開窗比例及整體建築風格仍保持原貌。室內牆面為日式建築牆體真壁構造,屋架為木構造,部分仍為原材料。格局仍可辨認日式住宅空間及生活場景。 延續老房⼦的風貌,保留原建築結構,並結合「食、景、藝」之⽣活美學,打造了⼈⽂薈萃之地,讓樂埔町成為城市中的⼀處綠洲。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

house.html?id=301

「點亮大安區,成為幸福的場所」原臺北刑務所官舍老屋修復再利用,開啟歷史建築的第二人生,榕錦時光園區將致力以「性別、年齡、障別、種族、親子」五大友善融合為步,跨越世代界限,現已成為台北市中心,最愜意的日式古蹟戶外景點。

新芳春茶行

house.html?id=302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後,大稻埕逐漸成為臺灣商品外銷到國際的商業中心。茶葉與樟腦先是在大稻埕集散,再經由大稻埕碼頭航向世界。坐落在臺北市民生西路的新芳春茶行,乘載了這段茶業的黃金歲月。興建於1934年,曾是臺北地區最大的茶工廠之一,同時結合茶行、茶工廠、倉庫、住宅等機能,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與記憶。這棟混合東西方特色的住商混合洋樓,伴隨著茶商王家自福建安溪來臺發展起落,帶領我們見證大稻埕曾經的繁華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