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共有12筆結果。

C37|聽。說小閣樓

house.html?id=349

聽。說小閣樓 位於步行可到南機場、建國中學的三元街,ㄧ樓的咖啡廳 Wings Coffee 整體設計令人仿佛置身國外。這棟建築本體被稱為「紙片屋」側身很窄,進入的方式有點特別,有種秘室氛圍! 2-3樓屬於『聽。說小閣樓』是podcast 聲音節目創作者Mavis獨立打造的空間,瞞著所有身邊的人進行、完成的人生實驗。正如她從小練歌、練琴、寫作、錄音,承擔的ㄧ個人的面對,但這是首次處理「空間」雖然只是2層樓、加總起來6坪的創作靈感小閣樓。 創作空間會叫做「聽。說小閣樓」是因為Mavis主力訪談節目,也曾經因 podcast 節目 《酷姨聯萌》入圍2024廣播金鐘獎。她期許自己做到:每一場公開的、私下的對話,都得深深的聽、好好的說,讓對話成為彼此的動能、養份。 ㄧ樓咖啡廳 Pause 暫時外界、日常 二樓錄音室 Play 啟動創意腦、打開對話 三樓寫字樓 pray 但願實踐並記錄生活、生命 錄音室設定是外界少有的席地而坐型,軟裝設計繽紛多彩充滿童趣,讓人卸下重擔、武裝,進入心流,主理人Mavis特別提醒:錄完音能躺地5分鐘大休息,就像每一堂傳統瑜珈課一樣,充好電再出發!這才是錄音室該有的樣子。 寫字樓,有張鄰近窗戶的小桌能站著工作,看出去正好是大樹最翠綠的高度,發想躺椅對著藝術牆,是靜心梳理自我的完美時刻,不急著去哪裡、也沒人來打擾。 藝術牆不定期展出Mavis的珍藏,沒有特別邀約藝術家策展,未來展什麼不設限! 『聽。說小閣樓』2026年2月起,開放藝術家短期進駐,支持跨縣市徵選、表演住宿需求,不需做結案呈現,歡迎(但不限)透過podcast記錄進駐期間大小事。

C38|國家兩廳院

house.html?id=350

國家兩廳院為台灣最成熟的國際級藝術中心,共有四座室內表演空間,包含戲劇院、實驗劇場、音樂廳和演奏廳,每年吸引近70萬人入場觀賞演出。這次打開台北歡迎大家一同來參觀兩廳院各個不同的角落。

C39|龍山文創基地|新日常開箱

house.html?id=351

萬華,又被稱為臺北的起家厝,在長時間的積累下呈現出豐富的文化樣貌,從生活、民俗到娛樂,處處都是驚喜,而龍山文創基地便是為了讓大家持續發現萬華的創造力而誕生! 從創新出發,培養創作者發展潮流文化品牌,透過導覽、藝文表演及工作坊,呈現萬華在地創意能量。現在就讓龍山文創基地帶你用更多不同的角度瞭解萬華這個老城區吧!

C40|永安藝文館

house.html?id=352

永安藝文館是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與故事工廠共同打造的文化生活空間 以表演藝術為核心,提供專業場地、藝術課程、人文講座以及多元演出等服務,目標促進場館與社區互惠共榮,和居民攜手營造在地光榮感; 將劇場融入生活日常,把舞台開放給大眾;整合跨域文化資源,帶動文山區藝術風華;戲劇、特技、舞蹈人才在地深耕,與社區共學交流。 無論是表演團隊亦或是ㄧ般民眾,皆可於永安藝文館找到享受藝術的管道,盼以參與文化滋養生活,以學習藝術樂在其中。

C41|療寮生活館

house.html?id=353

療寮生活館 Chitchat LIFE——聊療生活 位於板橋江子翠.恬靜巷弄內裡的社區生活概念館,毗鄰是基層家醫科診所,以「聊療生活」為理念,堅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助、共學,致力推廣有質感的永續生活風尚,提供親子、性別、跨族群文化共融的友善交流空間。 15坪的日式和室展演場,不是咖啡廳,偶爾是戲劇舞台、運動場地,可能是全台灣最不像診所的家醫科診所。定期舉辦生態、健康、藝文展覽,從在地視野出發,藉?文化轉譯建構跨年代、跨地域、跨領域之日常對話,承載著不同的緣分和想像,成為眾多嶄新體驗與邂逅的生活場域,大家閒時都會想來聊聊的那個「老地方」。

C42|國立臺灣圖書館

house.html?id=354

國立臺灣圖書館創建於西元1914年,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是日治時期臺灣館藏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圖書館,也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館舍位於中和八二三紀念公園內,為地上7層、地下3層之建築,總樓地板面積約6萬平方公尺。 國立臺灣圖書館兼具「公共性」與「專業性」雙重圖書館功能,以生命教育與永續發展為主軸,並以「身心障礙讀者服務」、「臺灣學研究推廣」及「圖書修復」三大領域為發展重點。服務對象從搖籃到搖椅,也是教育部指定的身心障礙者專責圖書館,提供分齡分眾、友善貼心的閱讀服務。本館藏書冊數迄今超過210萬餘冊,典藏豐富的臺灣學、南方資料、本土教育等經典館藏,堪稱國內臺灣研究資料的重鎮之一,深度扎根臺灣學研究、充分落實閱讀平權。

H01|北投中心新村|院長宿舍的呢喃細語

house.html?id=355

北投中心新村的眷舍有三種型式,分別為日遺眷舍、婦聯會眷舍及自建的眷舍。過去,隨著眷戶家中人口成長,向外或向上擴建房舍,經歷時間的演進,眷村有機生長為今日獨特的樣貌。 配合打開台北活動,開放修復後的日遺院長眷舍,辦理講座、工作坊等活動,限定兩天來體驗不一樣的眷村。 2025打開台北活動,中心新村邀請您傾聽「院長宿舍的呢喃細語」,一起揭開神秘的面紗吧!

H02|草山水道|藍寶石泉

house.html?id=356

草山水道系統約為1928年至1932年創建。本系統為日治時期因應台北人口急速成長,必須開發新的水源,日人經勘查草山地區三處水源時,在考量水質、水溫、水量、穩定性及無硫磺污染等因素後,決定採用第一、第三水源;這兩處水源,水質純淨甘美,無需過濾、沉澱等處理,經加藥後即可直接飲用,是全台灣最優良的自來水系統。草山水道系統為全台灣第一個設置自來水水管橋的水道系統,也是唯一於系統內包含水力發電的水道。

H03|CEO1950總裁藝文空間

house.html?id=357

CEO1950總裁藝文空間,位於台北市晴光商圈的歷史建築,1949年落成,曾為央行首任總裁徐柏園宅邸與國策顧問張導民故居,見證台灣經濟起飛與社會變遷。老宅完整保留前庭後院與和洋混合木造結構,七十餘年來見證著中山區的人文發展。 隨著「老房子文化運動2.0」,2020年由話雨人文生活團隊進駐,邀請專業修復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翻新,讓即將頹圮的老屋煥發新生。如今,CEO1950以『美食、美學、美好生活』為理念,結合歷史、人文與現代美學,成為一處兼具餐飲、藝術與文化交流的人文場域,靜靜守護並延續台北的城市記憶。

H04|臺北廣播電臺|64放送中

house.html?id=358

臺北廣播電臺‧64放送中| Taipei Broadcasting Station – 64 On Air Now! 六十多年來,我們已經用聲音說了超過五十萬個關於臺北的故事!從「天行廣播電臺」、「民防廣播電臺」一路走到今天的「臺北廣播電臺」,廣播不只是聲音,更是陪伴臺北成長的記憶。 今年 #打開台北,我們邀你穿越64年聲音時光—聽黑膠、體驗播音、探索廣播的幕後秘密!現場還有好禮等你帶回家~ 來吧,用耳朵打開臺北,用聲音收藏我們的故事。 #臺北廣播電臺 #打開台北2025 #64放送中 #聲音的魔法 #城市記憶

H05|臺北市新興市場/公宅

house.html?id=359

新興市場與公宅建物於 1973 年落成,緊鄰新興宮及新興國中,地下 1 樓至地上 2 樓為市場攤位,3 至 5 樓則為教師宿舍,現部分改為社會住宅,為台北市第一處由市有資產改做社宅的案例。根據記載,全盛期新興市場有 395 個攤位,然而經歷多次的整修,傳統市場型態已不復在,如今僅剩重新招商後約17組的攤商,由台北市最大型青年旅館負責市場空間營運;部分宿舍空屋近年則轉為社宅用途,卻也在各類住戶租約到期後將逐漸退場。 新興公宅因建物縱深較深、採光不易,因此多戶有特殊天井設計,可從樓頂一路往下望,看到其他住戶日常生活,是非常特殊的風景,市場部分也如同迷宮一般令人著迷,伴隨隔壁學校的網球聲、椰子樹影,很難想像到自己此時正處在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林森北路內,邀請各位一同走進新興市場/公宅,跟隨地方團隊「林森雜貨 X 街道案子」以及市場維運者「趣旅館」,一同探索這處存在於都市52年,並預計在2028年拆除的遺落秘境

H06|貝殼好室

house.html?id=360

貝殼好室是一間座落於大稻埕百年街屋的群眾集資選物咖啡店,由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成立,精選超過40個透過群眾集資誕生的品牌及商品,並推出飽含群眾集資滋味的輕食飲品,還有新品體驗、講座分享等各種有趣的活動在此發生。 在牌樓式建築林立的迪化街,貝殼好室是少數仍保有傳統閩南式建築形貌的歷史建築。一坎二落二過水的建築結構、瓦片覆蓋的斜屋頂、屋簷下的亭仔腳、精雕細琢的樓梯扶手,都見證了歷史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