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好室
house.html?id=255貝殼好室是一間座落於大稻埕百年街屋的群眾集資選物咖啡店,由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成立,精選超過40個透過群眾集資誕生的品牌及商品,並推出飽含群眾集資滋味的輕食飲品,還有新品體驗、講座分享等各種有趣的活動在此發生。 在牌樓式建築林立的迪化街,貝殼好室是少數仍保有傳統閩南式建築形貌的歷史建築。一坎二落二過水的建築結構、瓦片覆蓋的斜屋頂、屋簷下的亭仔腳、精雕細琢的樓梯扶手,都見證了歷史留下的痕跡。
搜尋「」共有12筆結果。
貝殼好室是一間座落於大稻埕百年街屋的群眾集資選物咖啡店,由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成立,精選超過40個透過群眾集資誕生的品牌及商品,並推出飽含群眾集資滋味的輕食飲品,還有新品體驗、講座分享等各種有趣的活動在此發生。 在牌樓式建築林立的迪化街,貝殼好室是少數仍保有傳統閩南式建築形貌的歷史建築。一坎二落二過水的建築結構、瓦片覆蓋的斜屋頂、屋簷下的亭仔腳、精雕細琢的樓梯扶手,都見證了歷史留下的痕跡。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座落於臺北市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建築前身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此建築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等均曾設址於此。 2014年本建築獲臺北市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於2019年完成古蹟修復工程,恢復為日本時代落成初始風貌。2021年經活化再利用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以古樸的建築連結起世代間的歷史記憶,並以攝影及影像藝術,賦予古蹟以富含人文價值的新生命。
剝皮寮歷史街區今年再度開啟 !! 可能是...? 民國50年代住戶養在二樓的一顆盆栽... 街區經歷徵收、抗爭與文資保存的歲月中,鳥兒帶來的種子... 這棵雀榕從二樓開始往下扎根同時向上生長,依附在康定路173巷3號,歷經幾十年的時光茁壯成現在的模樣。
北投中心新村的眷舍有三種型式,分別為日遺眷舍、婦聯會眷舍及自建的眷舍。過去,隨著眷戶家中人口成長,向外或向上擴建房舍,經歷時間的演進,眷村有機生長為今日獨特的樣貌。 漫步在眷村內,不同建築痕跡和色彩錯落交疊。在日常開放的區域,我們有常常設展、特展及親子空間,結合實境解謎遊戲、多媒體互動裝置,讓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體驗眷村獨特的氛圍。 這次,中心新村將特別開放讓你「踏入尋常人家的房子」,揭開眷村神秘的面紗。
華山是文創產業的旗艦基地:為台灣其他城市的文創發展創造經驗。 是創意人的江湖:讓各式各樣的創意在這裡切磋較量,在切磋較量中滙成文化。 是文創活動的消費體驗聚落:讓文創活動的價值,在愉悅的消費體驗中傳遞發散。 【華山會客室】 武俠小說大作家—金庸筆下的華山,是江湖英雄「比武論劍」的擂台。台灣的華山,是各種創意人「切磋較量」的舞台。「華山今論劍,創意起擂台。」在這個金庸先生重賦意義的園區,其文字真跡就在文星匯聚之地-華山會客室展示。會客室曾邀請不同領域的名人進行訪談,分享各行各業的篳路藍縷。包括將伍佰、張震嶽等人推上浪頭,成為巨星的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張培仁,或台灣史上首位摘下米其林星星名廚-江振誠,及讀者遍及華人世界的知名作家-龍應台等人,藉由對話累積經驗並梳理未來方向。 【望北茶亭】 日本建築家藤森照信在華山文創園區創作兩間茶屋,其中一間「空中茶屋」又稱「望北茶亭」於2014年落成,位於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六合院。茶屋面向北方的中央藝文公園、後有舊樟腦工廠依靠,為最佳的搭建地點,也是茶屋命名由來。堅持「手工藝復興」理念的藤森,使用八根台灣巨竹落地撐起不到四坪大的茶屋,特別的是,屋頂銅板片是注重社區連結的藤森,邀請了附近居民、忠孝國小和大專院校的學生合力打造,讓茶屋散發出溫暖且樸實的味道。
今年,由常駐社群【下班族窩聚】帶您開箱和平新城小客廳的多種用途!下班族窩聚於2023年10月成立,由一群跨領域青年上班族組成,每週三晚上固定在和平新城小客廳聚會。我們提供上班族晚間時段的互動機會,除了輕鬆聊天交流,也鼓勵成員將職場上的拿手絕活、鑽研的興趣、準備斜槓的項目在此平台分享、發表,並嘗試與社區居民互動連結。
全台首座「麻布風格體驗館」打造婦女跨域實習場 春芽公益創新發展協會旗下公益品牌「蘆葦女力」,2024年8月10日於萬華區龍山文創基地打造全台首座「(再生)麻布風格體驗館(S-LAB蘆葦女力)」,秉持「用工藝捲動公益」的理念,致力於將社會福祉與文化藝術相融合,並以「麻布豆袋再生計畫」驅動全民淨零新生活,將工藝及創作引入社會服務,拓展工藝的應用層面,實現工藝的社會價值。 全館皆以手作工藝展現麻布豆袋的再生設計,將S-LAB打造成「綠生活」的網紅熱點,讓更多民眾到現場親手體驗麻布再生設計的生活風格感。另設有咖啡吧、縫紉站、烘焙廚房、手作體驗、展覽沙龍及商品展售等六小區,提供女性一個從共融到共榮的跨域實習場,透過「共情、共融、共學、共創、共好」五共精神,探索及實現自我價值,實踐社會創新和社會公益。
共耕食代是一個致力於推動都市農耕永續循環綠生活的青創團隊,以食農教育為核心,匯聚老中青幼,在自家陽台屋頂耕種農作物,居家廚餘成沃土、串連起社區社群微循環型經濟,打破都市藩籬,促進人際交流,建立綠色共好的生活圈。 『共耕食代-永續生活食驗所』於2024年8月3日啟用,由共耕食代農藝共學夥伴王怡淳設計規劃,是一間食農教室、共煮食堂、親子共學與農藝社群共伴共學的實驗空間,空間採預約開放制。
©2022 OPEN HOUSE TAIPEI.,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