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共有12筆結果。

CEO1950總裁藝文空間

house.html?id=243

CEO1950總裁藝文空間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靜巷內,是台灣罕見的『和洋混和式』二層樓木造建築物。1949年落成,為首任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官邸;配合台北市政府「老房子文化運動2.0」,於2020年六月重新開幕,成為美食結合藝文的複合式場域。 因應當季食材更換菜單,希望透過餐飲結合藝文探討臺灣飲食文化,傳遞「美食、美學、美好生活」理念;曾獲MUSE Design Award 2021設計大獎歷史修復金獎、餐廳酒吧銀獎,2021、2022、2023、2024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推薦、第2屆臺北市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譽揚獎等榮譽。

廈川玖肆(川端藝會所)

house.html?id=244

〈廈川玖肆〉指廈門街與川端町之合稱,落腳於1936年的川端町派出所內,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走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為臺北市1930年代興建派出所之代表作。2014年經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後,隔年公告以「舊廈門街派出所(川端町派出所)」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主理人曾先生於台北市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中以個人名義承租,每月開放參觀導覽,起始於一棟建築,重新看待自身與城市的關係。 曾先生將建築所承載的記憶持續堆疊,激盪出屬於當世代使用者的火花。為了充分運用這個場地,積極與各方接洽合作機會,規劃繪畫、講座、手作體驗工作坊,邀請民眾在日式西洋老屋中,創造不同的回憶與體驗,賦予老屋新生的新意義,讓文化與建築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9floor玖樓|凹屋

house.html?id=245

凹屋是全台灣第一個青年x身障者的共居空間,玖樓在凹屋打造了不管是無障礙租屋需求者或是青年租屋者都會感到舒適、合宜的通用設計空間,希望讓每位室友在這裡找到「家」的感覺,並期待可以滾動租屋市場導向更加友善的環境。 在凹屋,一般的青年戶和身障戶皆是混居共生入住,不論是何種身份,都會釋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心意來活絡內部社群,共同維持生活的品質,以較為低廉的租金減緩青年、身障者進入租屋市場的困境,並在期間獲得自我實現能力、建立社群關係的賦權。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house.html?id=246

紐約時報36小時玩台北專欄中,推薦最值得前往的文化館舍除了故宮外,就是這裡。這間全台唯一的紙博物館共四個樓層,前身為私人性店舖老宅空間,經設計轉化,保留傳統街屋空間特色,在喧鬧的市區中創造一個可以舒適、探索的地方。 樹火期待透過溫暖、自然的空間氛圍,別開生面的特展,近距離的手作體驗,親切的導覽與服務,帶領你從自然與日常事物中挖掘,探索紙無邊無際的創意美感。

明星電控空間美學體驗場域

house.html?id=247

空間中的每一種香氣都藏著一段獨特故事與回憶。 今年打開台北,明星電控與Papillon doux一起,打造香氣融入美學空間,為這座城市注入屬於當代的獨特氣息。透過專業的香氛設計,將香氣與藝術、時尚無縫結合,為顧客帶來多感官的沉浸體驗。 這次的特別活動將於11月1日(週五)開放限量報名,邀請熱愛香氛與美學的朋友一起探索氣味與空間的微妙對話,感受香氛藝術的無限可能。立即動動手指頭,為自己預留一席之地,迎接這場嗅覺的饗宴。 . 關於明星電控: 明星電控制力於「將公設比還給每個人」,透過「智能隔間」取代傳統牆,不僅更輕薄(僅1/10)、有隱私、有採光,還可以隔音。也突破傳統建材不可回收與重複使用的限制,提出樂高式概念,可以重複使用、也可以回收。在2022年度打造全台第一間科技隔間美學體驗場域,同年亦獲得總統頒發「品牌金舶獎ESG組」。

QUAN _ 泉。場

house.html?id=248

不只是一座工廠,也是一處場域。 「QUAN _ 泉。場」位於台灣新北市三重頂崁工業區內,為台灣常見的典型街屋,與周遭環境有著相同鐵皮加蓋、違建等生猛而不受規範的建築形式,建築外皮經歷著時光的使用痕跡,這一帶有著獨特的都市脈絡及工業區歷史風貌。 泉場的完工,正式為這個區域注入了新的氣象。承繼了原電梯輪軸零件的加工製造,也積極整合傳統電梯型態的創新,希望為電梯使用者增添品質及體驗如工藝般的產品,帶來一連串深刻美好全新感受的價值。 正也因秉持這樣的信念,讓工廠也能深化出新穎且多元面向的支鏈,讓老工廠成為如「電梯選物店」般提供自由設計外形、選擇機具、全客製化電梯服務的開放空間,期盼跳脫限制並串聯電梯產業的生態圈 。

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house.html?id=249

以編織手法相互串連空間 南港瓶蓋工廠經過整修於2020年度以「瓶蓋工廠 台北製造所」的面貌重新開放,這裡建構成一個開放學習的場域,園區內包含 職人手創空間、數位製造區、共享辦公室、多功能展演空間等等,結合職人、新創、會展三大主軸,透過職人與新創是瓶蓋工廠的核心雙引擎,會展則是推動雙引擎的動力來源。 我們將歷史場景中的「製造」轉化為「手創」,透過設計為園區注入養份,建立思想交流的平台,讓新創族群與社區民眾能參與其中,成為日常交流與互動的場所。

銘傳大學藝術中心台北館

house.html?id=250

銘傳藝術中心包含藝術中心台北館、藝術中心桃園館、全球教育館、全球校友會館、包創辦人紀念館…等館場。藝術中心台北館位於銘傳大學台北校區逸仙堂旁,為師生提供藝文場所,透過各類展覽,可激發創意,進行不同的跨域合作,也可以從這邊看到前方不同角度的北藝中心圓球建築。

臺灣第一所私立職業學校—開南中學

house.html?id=251

1、這兒是福華飯店企業王國的創立者廖欽福、臺灣國寶級建築大師-李重耀、營造之神-互助營造林清波的母校 2、是日治時期創立的第一所「日台」共學學校。臺灣知名已故文史學者莊永明老師在多次為《開南校史》寫序時提到:『臺灣商工』是臺灣職業教育史的縮影,比1922年頒布實施的新「臺灣教育令」還要早五年,是臺灣職業教育史的「臺灣第一」,意義不凡。 3、從臺灣商工、開南商工一直到開南中學,創校107年的歷史,培育出超過十萬校友,他們分布各行各業,在臺灣經濟起飛年代,成為最中堅分子——不論十大建設工程、經貿企業、政府議會機關——在在都有開南校友投入,因此獲得開南商工是「工商業鉅子搖籃」的美名。 4、秉持「工商報國志彌堅」的立校精神,2003年,開南中學開始承辦中正社區大學,致力以百年老校之身,推廣終身教育、實踐社區營造,誠摯邀請您開箱臺灣第一所私立職業學校,並體驗終身學習!

南機場整宅公辦都更駐地工作站

house.html?id=252

南機場一、二、三期整宅於民國53年完工,是當時臺北市最先進的公寓社區,設有汙水處理系統、地下電纜和垃圾投放口等現代化設施。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公共空間因缺乏維護而功能受損,環境變得不佳。建築物也無法符合現今的耐震標準,室內空間難以滿足現代居住需求。住戶們期待透過都市更新來改善居住環境。因此臺北市住都中心自民國104年起設立駐地工作站,提供住戶更多元的服務,包括法令諮詢、說明會舉辦及都更整合相關作業。 南機場工作站空間原為義勇警察大隊,其外觀、旋轉樓梯和內部格局均保留原先設計。室內空間2樓將舉辦一場公辦都更推動回顧展,透過展版展覽及專人導覽,全面展示本中心進駐整宅駐地工作站的推動成果,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模式,能夠促進更多的交流與討論,進一步挖掘整宅地區未來發展的潛力,並讓民眾了解公辦都更的角色及重要性。

IMO Architecture + Design

house.html?id=253

A space designed as a sanctuary for thought and creativity. 建築師們常需要寧靜的思考空間啟發大量創意發想,辦公室設計注重“充滿自然光線、輕柔舒適、全天然材質“,空氣汰換循環與濕度保持在理想和健康的狀態。 IMO 是一家獲獎無數、具有前瞻性思維的國際建築設計事務所,總部位於台北和巴塞隆納。IMO致力於創造和啟發世界,作品獲選2019 The World's Best Architecture世界最佳建築封面,獲頒獎項有:Architecture Masterprize建築大師獎、Golden Pin Design Award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Architizer A+獎、FIABCI國家卓越建設獎...等。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參觀回路

house.html?id=254

參觀回路(publicloooooop)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一條貫穿建築空間的環狀參觀動線,是北藝中心獨樹一格的空間設計。舞台的隱藏角落、演職人員平時來往通行的廊道,或是俯瞰士林地區周邊景致的開放式觀景平台,都能透過參觀回路特殊的設計,展現在觀眾眼前。 北藝中心三座劇場以藍色作為代表色,而參觀回路則是以亮眼的橘色作為指標,顯眼的橘色入口以及手扶梯,營造出特殊的氛圍,標誌出北藝中心在色彩使用上的風格和特色。觀眾更得以沿著這條通道,和三座劇場連結,並且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這棟風格獨具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