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共有12筆結果。

C01|流 THE FLOW 藝廊

house.html?id=313

流 THE FLOW 是一個關注心理健康、自然永續的藝廊及療癒品牌。由兩位高敏感創辦人/藝術策展人鄒琪(Chi)與頌缽師陳怡君(TwoTwo)共同創辦。我們相信,在藝術、茶與頌缽之中,人們可以放慢腳步、感受生活,找回自我的生命節奏。 2025 年春季,「流 THE FLOW」首間實體店於北投開幕,是一間結合茶、頌缽的藝廊與療癒空間。當期展覽《她與花 She and Her Flowers》台日攝影師聯展。希望來到流 THE FLOW 的人們,都能在此感到放鬆、安全,自在的做自己,同時也期待成為社區中的安全空間(safe place)。 我們的願景是讓身心穩定成為日常,成為一種真正可以持續的內在資源。我們相信,當一個人能夠穩定地照顧自己,才有能量照顧他人、回應社會。過往合作對象及空間包含:國立歷史博物館、演員連俞涵、影音創作者奎丁、一隻阿圓、飽妮、演藝工作者張琳、花花、音樂人克理夫、余佩真、中醫師謝無愁、心不懶咖啡廳、半杯酒吧、忠泰樂生活 NOKE、自然圈?等。

C02|山峸製作設計有限公司辦公室

house.html?id=314

山峸擅長將原創的劇場元素運用在舞台、展覽、演唱會活動等空間製作中,設有由設計師經營的木工/繪景廠房,備有專業木工技師/繪景質感師,提供客製化的創作材質與工法實驗;不僅能提供特定製作階段的獨立服務,也能整合創意與實作,從初期策展企劃、設計到最終製作、佈展和拆台,提供業界少見一條龍的完整流程和統籌服務。 歷年合作對象從台灣知名表演藝術團體果陀劇場、紙風車劇團、表演工作坊到華語歌手蔡依林、伍佰、魚丁糸;表演藝術單位如兩廳院、衛武營到政府部門如文化部、教育部等等⋯⋯擁有豐富的展演活動及道具製作經驗。

C03|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

house.html?id=315

一個創造「靈光」的工藝研究專案。 我們以橫跨兩百年的鑲嵌玻璃工藝為時間的載體,轉化個人與群體的記憶,折射出當代光影的篇章。 在這個快速更迭的時代,我們以雙手的真摯與溫度回應,透過創作與材料實驗,延續「慢」、「惜」、「新」等日漸淡去的姿態。 以主題展覽與共創合作,推進鑲嵌玻璃工藝的無限可能;以品牌即平台的概念,探索未知的創作邊界,邀請每一位參與者,共同抵達光的前方

C04|爿爿花手工瓷磚

house.html?id=316

「從傳統瓷磚圖樣的紀錄與再製,照映出臺灣最真誠的美感體驗。」 計劃源自2013年台灣瓷磚的研究與圖樣紀錄,2021年於群眾募資出版「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發現1970年代臺灣建築代表性的拼花馬賽克磚已停產約半個世紀,因而決定開始傳統瓷磚的復刻計畫,於2023年進駐士林「藝響空間」,為前國稅局員工宿舍,後為藝術家駐村、工作空間。我們開始研發手工磚製程,以濕式成型復刻過往的拼花馬賽克磚,經過設計改良,提供建築室內設計少量、客製化的訂製服務,讓瓷磚跨越建材範疇,融入空間設計、家飾、體驗教育等應用場景。

C05|ACTA

house.html?id=317

Acta是一個為各年齡層學生設計的創意學習空間,以覺察(Awareness)、創意(Creativity)、攜手(Teamwork)和行動(Action)為核心理念。這個空間位於天母,群山環繞,周圍有數棟歷史建築。在成為Acta學院之前,這裡是室內設計師Christine Tsai多年的工作室,空間保持著時尚俐落的風格。從大面開放式落地窗,到似乎延伸至戶外的淺色與深色木地板,以及獨特的大門,空間中的每個設計決策都經過深思熟慮。 現在Acta是創意學習的中心。Acta Academy專注於為國小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年輕學生提供課程,教授學校所不教的內容:哲學、創意寫作、創業競賽、研究統計學等等。Acta Society則是為成年人而設。與我們的核心理念相呼應的工作坊、活動和展覽都在這裡找到歸屬。 ACTA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拉丁文的Play。Play是戲劇表演亦是玩樂。 我相信:人生既是舞台,那更應該玩樂。 我們在生命中都各自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 ——作為學生、朋友、父母、工作夥伴、教師等等。我們究竟是如何在這些角色中穿梭,在這些角色中Have Fun? 自由正是當我們意識到:不論什麼角色,我都可以做最好的演出! 這也是我們名字的靈感來源:人生是我們展現自我、扮演各種角色的舞台。既然如此,人生更應該是好玩的! 11月8日至12月14日期間,Acta將舉辦韓國藝術家林賢珠(Hyunju Lim)的第二次個人展覽。空間將充滿色彩與奇想,這是欣賞空間建築設計的絕佳時機,同時也能了解我們的理念與作為。

C06|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參觀回路

house.html?id=318

參觀回路(publicloooooop)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一條貫穿建築空間的環狀參觀動線,是北藝中心獨樹一格的空間設計。舞台的隱藏角落、演職人員平時來往通行的廊道,或是俯瞰士林地區周邊景致的開放式觀景平台,都能透過參觀回路特殊的設計,展現在觀眾眼前。

C07|霧藝術

house.html?id=319

霧藝術隱身於內湖西湖捷運站旁的巷弄老屋,2025 年由士林「霧空間」延伸而成。周邊是高樓林立的內湖科技園區與熱鬧的西湖市場,而霧藝術以安靜卻溫潤的姿態存在其中,成為社區中的小小呼吸口。 老屋改造後仍保有生活的痕跡與自在氛圍,走進霧藝術,就像拜訪朋友的家,輕鬆愜意,卻隨時能遇見驚喜。我們以「共處」為核心,舉辦策展、藝術家交流、手作與社區工作坊,邀請創作者與觀眾在最貼近日常的情境中自然相遇。 霧藝術不僅是展覽場地,更像社區的客廳,讓藝術回到生活、成為陪伴,也在城市的快節奏裡,提供一個能停下腳步、感受溫度、重新連結彼此的所在。

C08|溫室

house.html?id=320

溫室是一個位在西湖工業區裡由老廠房改建的空間,在這裡有來自各個藝文設計領域的創作者、團隊們進駐。 透過打開台北串聯活動中,打開設計文創領域品牌曝光交流機會。

C09|無有建築 Wooyo × 也有房產 maaūu

house.html?id=321

在同一個空間裡,我們同時營運兩間公司:無有建築(Wooyo Architecture)與 maaūu 也有房產(細細生活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者專注於建築設計與空間語言的深度思考,後者則以數據與科技重塑房地產交易體驗。設計與科技的結合,使我們不只在城市裡打造實體建築,也在數位世界中建構新的居住與交易介面。透過這樣的雙軌實踐,我們希望與大眾分享「細細生活」的可能性——從空間走向日常,把設計與科技帶進每一天。

C10|台北自造實驗室

house.html?id=322

在台北圓山花博園區裡,有一個充滿創意與實驗精神的地方 —— Fablab Taipei 台北自造實驗室。 這裡擁有 3D 列印機、雷射切割機、CNC、電子工具等多樣數位自造工具與設備,任何人都能把腦中的想法變成實體作品。 Fablab Taipei 最大的特色是 開放、自由、靠志工運作,不論你是學生、設計師、工程師,還是單純的 DIY 愛好者,都能在這裡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這裡,你可以「先玩再學」,體驗自造的樂趣,從小巧的作品到創新專案,無限可能等著你來實現。 如果你對創意和實作充滿好奇,Fablab Taipei 會是最好的開始。

C11|YellowKorner 法國攝影藝廊

house.html?id=323

法國知名攝影藝廊 YellowKorner 自2006年創立於巴黎,至今已拓展至全球30個國家,擁有逾130間藝廊。憑藉嚴謹的選件標準與創新的平台概念,YellowKorner 在短短十餘年間,躍升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攝影藝廊之一。 亞太區隸屬於 Art de Vivre Group ——由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之子 Arthur Villepin 所創立,旗下涵蓋 Pont des Arts 葡萄酒品牌,以及 YellowKorner Asia。台北旗艦藝廊於2021年正式開幕,成為台灣首間國際級攝影藝廊。展出的作品來自國家地理雜誌、IPA攝影大賽,乃至全球知名博物館藏之藝術家。 YellowKorner 的影像作品,不僅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也服務住家、商用空間、公設的藝術配置,讓空間展現優雅質感。

C12|Nomadd haus 應援空間

house.html?id=324

由一群室內設計師共同創立的共享空間,將專業設計帶入日常生活,希望能打造一個能啟發創意、凝聚社群的場所。 空間以「彈性」為核心,透過專業規劃的燈光系統與多元佈局,讓每個角落都能轉換氛圍,適合拍照打卡、舉辦活動,或作為粉絲應援的舞台。 在營運上,我們不侷限於場地租用更結合異業合作,與甜點品牌及印刷廠商建立固定夥伴關係,推出客製化餐點及小量週邊輸出,提供完整的一站式活動解決方案。使用者不需額外奔波即能在此完成從場地規劃、活動執行到周邊製作的整合體驗。 我們的空間同時也是社群交流的平台,舉辦過粉絲應援、快閃展覽、工作坊等活動,累積多樣化的使用情境。 這不僅是一個共享場域,更是承載設計專業、社群互動與流行文化的多元舞台。